三、“十五”计划及10年规划的基本思路和发展目标
(一)基本思路
根据船舶工业当前的实际情况、发展环境和发展趋势,我国船舶工业“十五”发展的基本思路为:
贯彻党的十五大精神,继续以邓小平理论为指导,根据党和国家积极推进两个根本转变的战略思想和对国民经济进行战略性结构调整的部署,紧密结合船舶工业实际,在坚持进一步改革开放的条件下,以市场为导向,以经济效益为中心,以加强船舶科技创新为动力,以调整结构、优化资源配置为重点,在保持船舶工业经济适度快速增长和产业规模扩大的同时,着力增强行业综合素质,提高国际竞争能力。
——进一步深化改革,积极推动建立现代企业制度和完善企业经营机制,全面促进国有船舶工业企业实现转制,把国有企业的改革、改组、改造与加强管理结合起来,同时积极探索多种公有制实现形式。
——坚持以经济效益为中心,全面调整战略重心,切实将发展战略的重点转移到提高经济增长的质量和效益上来,走以内涵为主的发展道路,实现从粗放到集约、从速度到质量的增长方式转变。
——把提高竞争力作为确保船舶工业生存与发展的一项最紧迫的任务,采取强有力措施,促进科技进步,加强科学管理,提高生产效率,降低造船成本,确立中国船舶工业在国际竞争中的综合优势。
——加强宏观调控,统筹规划,合理布局,制止盲目投资和低水平重复建设,加强对造修船能力发展的规划和指导。
——大力促进科技进步,广泛动员各方面的科技力量,以企业为主体,建立完善船舶工业技术创新体系,提高科研开发和生产制造技术水平,缩小与先进造船国家的差距。
——加大结构调整力度,以市场为导向,积极调整优化产业结构,以推进大企业大集团战略为重点,以优势企业为依托,大力促进资产流动和重组。
(二)、发展目标
“十五”期间,我国船舶工业的总体发展目标是:初步形成以大企业集团为核心,大、中、小企业协调发展,结构优化,布局合理,规模化与专业化相结合,适应国民经济发展及国防建设需要的产业格局。船舶工业的综合素质、劳动生产率和经济效益提高到一个新的高度,整体技术水平达到90年代中期世界先进造船国家的水平。国际竞争力明显提高,船舶出口进一步增加,国际市场份额不断扩大,真正成为世界造船大国。
按照总体发展目标,到2005年,船舶工业发展的主要目标是:
1、总量目标
造船能力和产量:按照国际通常的统计口径(钢质机动海船),到2005年,造船能力扩大到850~900万载重吨,年造船产量争取达到650万载重吨,占世界市场的份额提高到16%以上。
修船能力:到2005年修船坞容达到450万载重吨,修船(含改装)产值达到120亿元,占世界修船市场的份额提高到6%。
配套能力:低速柴油机生产能力发展到150万千瓦,实际产量达到130万千瓦。
工业总产值和销售收入:2005年工业总产值不低于820亿元(1990年不变价),“十五”期间年增长速度为15.4%,实现销售收入达到850亿元以上。
工业增加值和利润:2005年工业增加值达到200亿元,年增长速度约15%。2002年起全行业扭亏为盈,2005年实现利润总额20亿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