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科学化、精细化管理推广实施的条件和基础
经济社会管理的规律告诉我们,管理理念转变和管理方式创新是科学化、精细化管理的前提和手段,管理机制完善和管理体制创新是科学化、精细化管理的基础,同时,管理人才的培养和数据支撑也是必不可少的条件。
(一)管理机制完善和管理体制创新是基础
实现社会管理的科学化、精细化,需要加强管理机制完善和管理体制创新。管理机制完善服务于管理体制创新,是在管理体制下形成能够低成本、高效率实现社会管理的法规制度安排。管理体制创新的目标是形成符合科学发展观和科学管理本质要求的社会管理体制。管理体制创新积累到一定程度客观要求管理机制突破原有模式,反过来,管理机制完善可以为管理体制创新巩固和再深化提供保障。因此,为维护好现有管理体制改革的成果,我们还要进一步推进各项管理制度的精细化和法治化,逐步完善管理机制为实现科学化、精细化管理创造基础。为此,各级社会管理主体要通过明确责任主体、科学划分管理权限、充分调动各个管理主体的积极性,形成权责分明、程序公正、手段合理、工具先进的管理机制,从而提高社会管理水平以降低成本,提高效率,实现管理的科学化和精细化。
例如,河北省平泉县在乡镇财政建设中,扎实推进乡镇财政从粗放管理变集约经营,以管理体制和机制创新为基础,以管理方式创新为手段,走出了一条财政管理科学化、精细化的新路子。为提高乡镇财政科学化管理水平,平泉县人民政府将各乡镇独立设置的财政所、农村经济服务站合并,成立了财经统计所,具体负责各项工作。平泉县在管理体制和管理机制创新的基础上,进一步创新管理方式,依托“金财工程”建设设立了县乡财政网,全面推行财政总会计软件,信息传递实现了网络化,极大提高了县乡财政工作效率。
(二)管理理念转变和管理方式创新是前提和手段
科学化、精细化管理的前提是管理理念的转变。各级社会管理主体必须形成一种遵循客观规律、尊重科学的管理理念。管理理念的转变需要一个过程,并渗透到整个社会管理实践中。管理理念和管理实践是辩证统一的关系,管理理念转变必将有利于进一步促进管理实践完善与创新。同时,在管理实践中,各管理主体必须规避主观判断和经验依赖,建立一套科学的决策程序和决策机制,依据客观实际做出相应的管理决策。
有了科学化、精细化的管理理念作为前提,管理体制创新和管理机制完善作为基础,实现社会科学化、精细化管理必须进一步促进管理方式创新,依据社会管理特点,提高管理方式的灵活性、适应性和主动性。例如,江苏省淮安市紧紧围绕“创新求发展、制度促规范”的管理理念,坚持以电子化建设为手段提高政府采购效率、以制度建设为载体促进政府采购监管、以省厅考核为契机改进政府采购工作、以业务培训和媒体宣传为方式扩大政府采购影响。研究推出政府采购预算执行系统,实现网上申报用款指标、自动生成政府采购计划的新型管理方式,建立政府采购预算编制、执行、监督和资金支付“四位一体”的监管新模式,有效减少规避政府采购的行为。淮安市管理理念的转变和管理方式的创新有效地促进了社会管理的科学化、精细化。
(三)基础数据和高端人才培养是支撑
管理决策和管理方式的科学性取决于数据的科学、真实和完整,管理程序和管理方式的精细化取决于数据的全面性和针对性。因此,科学化管理决策和精细化管理程序必然要以真实、严谨、规范的基础数据作为支撑。为此,管理主体必须建立健全科学严谨的数据采集和传输机制,需要确保基础数据的科学、真实、完整和可比。
人是管理中最活跃、最具决定性的因素,是管理的第一资源。因此,实现科学化、精细化社会管理,需要充分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要按照科学发展观的要求,加强干部队伍建设,提高人员专业素质,使其牢固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地位观和利益观,并具有良好的敬业精神、团队精神等优秀品质,保障管理理念转变、管理体制创新、管理机制完善以及管理方式创新,从而实现社会管理的科学化、精细化。
比如,安徽财政部门发现其县级部门预算编制较粗、综合预算不完整等现象较为突出。为保证社会管理数据的科学和完整,安徽财政部门2007年专门选择了24个县开展部门预算改革试点,并于2008年在全省全面推开此项改革,自2009年起全省县级全部实行部门预算。同时,安徽财政部门为全面提升管理水平,努力打造一支业务精、作风硬、效率高的财政干部队伍,专门组织开展了“百千万培训工程”,对全省108名县(区)财政局局长进行集中轮训,对1398名乡镇财政所所长分四期进行岗位培训,根据农村财政工作需要,对近4万名农村财会人员分期分批集训,着力加强基层队伍建设。安徽省的做法有效地保障了基础数据的科学和完整,并为提高管理水平提供了人才保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