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统筹协调,融合发展,努力在提升城乡环境上取得新突破
加快推进基础设施建设。以构建综合交通网为方向,加快岱山跨海大桥建设步伐,全面完成官山大桥隧道、引桥和主塔工程,加快推进秀山大桥和接线公路前期工作,抓紧做好北向大通道路由方案比选工作;完成燕窝山至黄嘴头、四平至石子门等一批在建公路,建成新城陆岛交通码头和客运中心,启动大长涂车渡2号码头建设,加快兰山码头提升改造前期工作。以多元供给为途径,继续推进岱山大陆引水二期工程前期工作,建成秀山海水淡化二期工程;完成董家岙水库、机场护场河等43处水利工程除险加固工作。以建设智能电网为目标,深化电网升级改造和配网建设,加快推进220千伏输电线路技改和多端柔性直流输电工程,建成启用电力调度大楼。以拓展发展空间为重点,着力推进本岛北部围涂促淤工程建设,启动大鱼山围垦工程前期工作,加快盐田废转和耕地垦造,加大供地力度,努力为新区建设提供用地保障。以信息化建设为依托,拓展市民卡在水电煤、数字电视等领域的应用,加快推进数字办公、数字交通、无线景区等社会事业信息化建设,着力打造“智慧岱山”。
加快推进城镇化建设。按照“一城三镇”发展布局,高起点编制城镇化规划,加强基础配套设施建设,着力打造设施齐全、功能完善、宜居宜业的新型城镇。精致建设新老城区。加快完善竹屿新区服务功能,全面完成交通大楼、商会大厦等一批公建设施;加快推进联建大楼建设,进一步增强行政中心区域辐射和集聚功能。深化旧城有机更新,基本贯通环城北路一期、二期,建成启用岱丝大厦地块公共停车场,加快滨港路扩建改建工程,逐步打造滨港路沿线景观带;全面建成沿港西路安置综合楼,有序推进闸口地块改造;大力推进城市地下空间开发利用,进一步拓展城市发展空间容量;加快城市功能延伸,强化污水处理等基础设施共建共享。精细管理文明县城。协调把握城市形象与民生需求、市容与繁荣的关系,扎实推进“三改一拆”工程,着力破解违章搭建、马路市场、物业管理等群众关注的难点问题,不断提升城市品质;有效发挥数字城管指挥平台作用,切实提高城管精细化、效能化水平。精心打造三大城镇。积极推进三大经济大岛中心镇、小集镇建设,着力提升城镇功能和品质。衢山中心镇建设以打造新城为重点,不断拓展现有主城区功能,提升改造老城区基础设施,建成投运行政中心、市民广场、太平商业街等公建设施;长涂以凸显临港工业岛为特色,加快服务工业配套设施建设,逐步形成镇区“一圈两带”整体布局;秀山以大桥桥头堡和生态休闲岛为定位,深化细化规划,加快形成以北浦为中心的小集镇。
加快推进新渔农村建设。坚持城乡统筹发展,深化渔农村生产、生活、组织三大方式变革,推动城乡二元向城乡一体转变。不断创新渔农村体制机制,加快推进渔业生产经营管理服务体制、渔农村集体资产产权制度等五项改革试点工作。发展壮大渔农村集体经济,扶持推进6个经济薄弱村脱贫工作,大力实施“低收入渔农户收入倍增计划”,增强渔农民创业增收能力。加快精品村和示范带建设,积极实施特色示范带三期工程,精心打造石马岙、上船跳、凉峙精品村落,保护开发东沙古渔镇等历史文化村落。加快创建美丽海岛社区,围绕“全面培育,分步创建”的工作思路,适当扩面,注重提升,新增6个以上市级美丽海岛社区,争创省级美丽乡村创建先进县。
加快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积极推进国家级生态县创建,坚持开发与保护并举,集约利用岸线、港口、滩涂、生态旅游等海洋资源,构建可持续的资源保障体系。加大环境保护力度,全面加强对环境敏感区、生态功能区、海洋倾倒区的动态监控;抓好节能减排工作,严格新上项目节能评估,完成3家重点用能企业改造,全面推行主要污染物排污权有偿使用和交易;大力发展循环低碳经济,新增清洁生产企业3家,创建绿色企业1家。加强环境综合治理,突出重点行业、重点区域,加快推进企业排污口和开发区污水处理厂改造工程,加强“三废”综合整治,推进渔农村污染防治。按照绿化、美化、彩化、香化要求,扎实推进“森林岱山”建设,创建成功5个市级以上“森林村庄”。新增3个国家级生态乡镇和1个国家级生态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