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从历史上看,舟山的海龙王信仰是一个融合了多种文化元素的王权体系,这构成了海龙王信仰的第二个维度,即时间维度。
有学者认为,中国不是一个宗教社会,自然也缺少宗教信仰。尽管如此,在民间,在乡村渔区之下层社会中,还是普遍存在着神灵崇拜。这种崇拜和信仰成为东南沿海地区民间社会传统的精神生活方式之一,并在中国社会历史的整体构造中产生过巨大影响。而海龙王信仰与所有信仰一样,有一个历史的发展过程,其演变存在着内在的规律。
1.海龙王出现之前,是一种海神崇拜。在古代,最早的海神是鱼神。如《史记》就记载了这样两件事:徐福东渡寻“长生不老”之药时被大海鱼所阻;秦始皇箭射鱼神。其文曰:“方士徐市等入海求神药,数岁不得,费多,恐谴,乃诈曰:‘蓬莱药可得,然常为大鲛鱼所苦,故不得至。愿请善射与俱,见则以连弩射之。’始皇梦与海神战,如人状,问占梦,博士曰:‘水神不可见,以大鱼蛟龙为侯。今上祷祠备谨,而有此恶神,当除去,而善神可致。’乃令入海者赍捕巨鱼具,而自以连弩侯大鱼出射之。”
而海神之名称,最早见于古籍《山海经》。原始的海神形象是“人面鸟身,珥两黄蛇,践两黄蛇”(《大荒东经》)。这是一种图腾形象,与鸟、与蛇有关。早期的海神也不叫龙王,而叫禺虢(东海海神)、禺京(南海海神),西海海神(弁兹)和禺疆(北海海神)。这是我国早期对四海海神的称谓。而四海之神也非四海龙王。四海龙王是后来为了使龙王与《山海经》中的四海之神相对,才衍生出来的。
2.海龙王信仰形成于汉唐时期。这与佛教的兴起有关。西汉末年,佛教开始传入我国。《华严经》中有关于龙王的描述:“有无量诸大龙王,所谓毗楼博叉龙王,婆竭罗龙王,云音妙幢龙王……如是等而为上首,其数无量,莫不勤力,兴云布雨,令诸众生,热恼消灭”。在《佛说海龙王经卷第一•授决品第九》中也言:“于是海龙王白佛言。我从初劫住止大海。从拘楼秦如来兴于世来。大海之中诸龙妻子眷属甚少。今海龙众妻子眷属繁裔弘多。设欲计挍不可穷尽。唯然世尊。如此云何有何变怪》。”其中《华严经》中的婆竭罗龙王就是舟山方志中的沙竭龙王,按元大德《昌国州图志》中所载,居住地在岱山东南。
佛经中描述的龙王形象多以救苦救难的形象出现,而且,那些来自西天来的无量诸大龙王法力无边,能兴云布雨,同中国本土原有的龙蛇形形象的早期海神相融合,因此,随着佛教的传播,有关龙王的事迹也在广大佛教徒中广为传播,最后逐渐取代了中国原始海神。四海龙王于是成为掌管海洋的最高神祗。
3.明清时期到达鼎盛期。因为明清两代的帝王,曾经大规模敬祭东海龙王。据有关资料记载,南宋时宋孝宗曾下诏令祭东海龙王于定海县的海神庙,这是1169年之事(参见王建富《舟山海岛地名文化特征浅谈》一文)。后来因为明代闹倭寇,加之“海禁”等影响,海龙王之祭祀风俗渐渐冷落。到了清朝康熙、雍正时,祭典东海龙王日趋频繁。仅康熙一朝,祭龙王的祭文就多达8篇,并赐舟山东海龙王宫以“万里波澄”匾。1725年,雍正诏封东海龙王为“东海显仁龙王之神”;过了二年又下旨祭龙,旨文曰:“龙王散布霖雨,福国佑民,复造各省龙神大小二像命守土大臣迎奉,礼仪与祭南海庙同。”在此诏令下,舟山各地或新建龙宫,或把其他庙宇改建为龙王庙,这就有了清光绪《定海县志》中所载的一区一宫,或一区五个龙王宫的兴旺局面。据《民国志(祠庙)》篇记载,民国之时,定海所属21个区共有祠庙377个,有龙王宫24个。可以说,海龙王崇拜之兴衰与历代统治者对龙王的尊贬、提倡大有关联。
定海文化学者金涛先生认为,海龙王信仰是“综合了龙崇拜中的王权思想、海神信仰、佛经中的诸大龙王以及道教中的龙王杂说,是中外文化交流和融合的结果,是一个独立的龙文化体系”,这是有相当有道理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