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我县全面启动社区村史(志)编纂工作,力争到2022年全县7个乡镇74个渔农村社区村基本完成村史村志的编纂任务。(6月16日《今日岱山》)
盛世修史,明时修志。随着城乡一体化建设步伐的加快、城中村改造、小城镇综合整治工作的开展,有些村落已难以看到旧有的痕迹,昔日田园相望的农村景象或消失或已被高楼大厦所替代。古老村落的秀水青山、民间逸闻、乡风乡俗等若不及时记录,将逐渐从人们的记忆中远逝模糊。一个村庄就是一部历史,每一个村庄的变迁,都印证着一个时代社会、历史发展的轨迹。在这个乡村快速变化的时代,也迫切地要求我们把各乡村的人文风情书写保留下来,编修村志,全方位记录乡村状况以及乡村变化,已成为挽救村落文明的一种方式。“国有史,邑有志”,我国自古就有注重编史修志的传统。乡村史志记录的是家乡山山水水、历史文化和风土人情,留住的是乡愁,激发的是远方游子和本地百姓的爱国爱乡情怀。对于生长于乡村的人,乡愁是古树、河塘、盐田,是阡陌、山涧、炊烟。编撰村志,能够很好地保留文化的脉络、承载文化的延续,一个乡村、一个家庭,或许这就是无论走到哪里都不会丢失的根。村志是一个村落社会发展的缩影,它记录了乡村历史建设的宝贵经验,编写修纂村志,是我们留住乡愁、记住乡思、牵住乡俗、拉住乡音的乡村文化抢救工程,对于传承乡村文明,启迪乡村治理,弘扬传统文化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开展村志编纂,是城镇化发展的迫切要求,是服务经济社会发展的现实需求。同时,也是对县志编纂记述的有益补充,可以为今后县志编纂提供翔实的第一手资料,目前,岱山已成书成稿的有《田涂村志》《鼠浪村志》《青黑村志》《南峰村志》《泥峙社区志》等。通过村志编纂,有助于激发村民抢救村落历史文化的热情,把这些村落的一些东西保存下来,无疑也是留给后人的一笔宝贵财富。 村民是村史的亲历者、创造者和记录者,村民的力量在村史编写过程中不可或缺。为此,接下去乡镇各村要成立村志编写小组,聘请文字功底强,有编纂经验的人员,发挥各个社区村中知村史懂村史的乡贤作用,开展基础资料搜集整理、查找有关书籍报刊、村史内容编排、考证核实资料等工作,激发村民抢救村落历史文化的自主性和参与感。通过编纂,将零散琐碎的资料深入挖掘,系统整理,撰写成文,最后编纂成书,不但记录传承了乡村的现代文明,让优秀的乡土文化得以弘扬,而且对于服务当地经济建设,挖掘地方资源,开发旅游产业等,都具有重要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