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习近平总书记对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作出重要指示,强调“要扎实做好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系统性保护,更好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需求,推进文化自信自强,推动中华文化更好走向世界”。让非遗“活”起来,“火”出圈,以古人之规矩,开自己之生面,是实现新时代下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与传承的必要举措。
源头活水,“活”育新内涵
修史立典,存史启智,以文化人,这是中华民族延续几千年的一个传统,而非物质文化遗产作为党和国家历史文化的源头活水,承载着厚重的文化记忆,是珍贵的遗产。无论是“拾得红茜草,染就石榴裙”的植物染技艺,还是“镂金作胜传荆俗,翦彩为人起晋风”的剪纸艺术,“非遗”一直以来就是由劳动人民在生活实践中创造,从田间地头,闹市街巷中走出来的,是市井民俗沉淀后结下的“文化果实”。目前,我国共有43个项目列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名册,居世界第一。在新时代条件下,只有让“非遗”这汪清泉流入现代生活、注入时代内涵,涵养文明新风、凝聚民族精神,方能让“非遗”源远流长地传承下去。
活色生香,“活”出新价值
非遗传承保护既是一道民生考题,也是一项发展议题。如何让“久居深阁”的非遗实现“自我造血”,将非遗文化“厚家底”转化为发展“新引擎”,是每个党员干部面对的新考题。党的二十大代表陈云珍多年来用地道的绣花功夫,帮助上百个贫困家庭在增收致富路上圆梦,一针一线绣出了这道考题的答案。她在新县城开办羌绣传习所,并通过各类贸易投资展览会,先后在天津、上海、澳门等地展示羌绣的独特魅力,2019年,她们开发的新产品获得了“四川省旅游商品大赛金奖”。从此,这些点缀有羌绣元素的时尚单品被远销至英、法、美等国家,让羌绣走出家门、走出大山、走向世界。还有更多的地方政府,通过探索“非遗+扶贫车间”模式,依托市场潜力大、带动作用强的非遗项目,让群众实现家门口就业。截至2022年6月,各地设立非遗工坊2500余家,其中1400余家设立在脱贫县,在带动城乡就业、促进增收方面展现出了独特的发展活力。
活灵活现,“活”享新业态
非遗上云,继“网”开来,互联网平台的出现,将与我们日常生活的渐行渐远的“非遗”文化再次拉回了大众的视线,让“非遗”的传播跳脱了时间与空间的限制,展现魅力,吸粉无数。出生于1997年的独竹漂传承人杨柳,以“水上轻功”作为传播点,让发源于赤水河流域这项千年历史的独特绝技广为人知,吸引了近100万粉丝;95后彭静旋在法国街头弹古筝,跨文化传播的张力吸引了超过800万的粉丝关注;国乐大师方锦龙和虚拟偶像洛天依合作的经典民歌《好一朵美丽的茉莉花》,实现了破次元合作;缂丝、昆曲、皮影戏等“非遗”相关元素在现代传播介质上的呈现也越来越丰富多彩……在各种年轻人聚集的网络平台上,非物质文化遗产和各种新媒体形式的结合层见叠出,被活灵活现地呈现,创造出一条联结“历史”与“当下”的新路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