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广袤的盐碱地上,一座充满生机与活力的现代农业产业园宛如一颗璀璨明珠,熠熠生辉。这里,一场由科技创新引领的农业变革正在悄然上演,从温室秧苗培育到无人机播撒,全流程的现代化农业设施与技术深度融入,为盐碱地种植开辟了全新路径,也为农业发展注入了强劲动力。《实干奋进·向新前行》带你走进岱山现代农业产业园,一起感受智慧农业释放的蓬勃潜能。
“这是什么呀?”“你尝尝,咸不咸?”“咸,太咸了。”在现代农业产业园一片试验田中,我们遇到了湘湖实验室的农业科研人员,他们在这儿正进行一项种植试验,将不同盐碱地分离的耐盐微生物定植到耐盐品种的农作物种子上,以筛选出最有益于农作物生长的微生物组合,助力盐碱地农作物产量提高。记者手中的植物碱蓬,正是科研人员提取微生物的对象之一。
“在这块地上,我们实验了28种微生物菌剂组合,经过半年之后,今天把它缩减到3种组合。”湘湖实验室土壤健康与菌肥智造团队研究员贾保磊说。湘湖实验室土壤健康与菌肥智造团队研究员刘妍告诉记者:“刚刚我们选中了一块田,分成两半,分别播种常规水稻和耐盐水稻。然后在每个品种区内,设置4个处理:一组是不施菌剂的空白对照,另外三组分别施用3种不同的菌剂。”
在现代农业产业园,类似的选种试验屡见不鲜。近年来,我县通过“以地适种”与“以种适地”相结合的方式,成功将盐碱地盐度从20‰改良至3‰,并通过不断试验,引进多种耐碱品种应用于盐碱地,让这片曾经贫瘠的土地逐渐变身丰产田。
“在不断改良土地的基础上,借助科技促成种子与盐碱地的双向奔赴。这几年,产业园依托科技不断尝试新的种植品种,约有10多种,从最开始的水稻、小麦,到现在的西兰花、南瓜等,取得了不错的效果。”浙农科技岱山现代农业产业园运营负责人周理达说。
7000亩盐碱地,每年需要1000万株西兰花苗、南瓜苗,5万多盘水稻秧,秧苗需求量巨大。为提高本土秧苗自给率,现代农业产业园还引进建成了育苗基地,自动化播种流水线、水肥一体机、智能灌溉水车……通过科技赋能,仅需四五人操作管理,育苗工厂便可实现机械化、自动化运行。
“操作很直观,机器上的一跨二跨三跨就表示苗床的一跨两跨三跨,输入指令,设备就自动移动到对应分区。”执牛耳育苗基地负责人李晶说。
从科学选种、标准化育苗,再到机械化种植、智能化管理,每一个环节都彰显着现代农业的智慧和力量。在这里,种植不再是单调乏味的劳作,而是科技与农业的交融。
记者在现场还看到了搭载北斗导航系统的无人机,经过预设线路精准播种,每一粒种子的间距和深度均经过精确计算,能够确保作物均匀生长。
据农户汪族记介绍,他操控的这台无人机一次就能播种100斤,一个来回仅需3分钟左右,相当于人工播种一天的工作量。农户汪族记说:“无人机不仅仅能播种,它还有施肥打药的功能,效率比人工提升了很多倍。”
立足“科技强农、机械强农”,现代农业产业园还运用农业物联网等技术,打造“未来农场”。管理人员只需轻轻点击手上的智能设备,依托分布在园区各处的仪器设备,土壤湿度、土壤盐分、气象数据、虫害种类等信息一览无余,为农场科学种植提供数据参考。
“科技赋予了农业发展无限可能,实现了海岛农业产业集中、集聚、集约发展,得益于这些设备的投入建设与应用,能实现轻松管理千亩农田。”周理达说。
记者手记:从智慧温室里的生命萌芽,到盐碱地上的科技网络,再到无人机下的科技雨,我们见证了如何用科技改变盐碱地的命运,科技不仅让这片曾经的不毛之地焕发了新的生机,更成为了乡村振兴强大的引擎。未来,随着更多科技手段的应用,我们有理由相信这片盐碱地会种出越来越多的农作物,成为造福一方的幸福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