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个海岛县,如何在人才竞争中赢得先机?又如何让科研成果从实验室顺利走向生产线?岱山用一份省级“最佳案例”答卷给出了答案。近日,由县委人才办申报的“岱山新材料研究院打通科技成果转化堵点推进教科人资源集聚流动”案例,从全省众多参评项目中脱颖而出,荣获浙江省人才工作创新案例(2025)“最佳”。
岱山新材料研究院以新材料产业为发展重点,依托浙石化重大产业优势,立足岱山石化产业链强链延链补链的迫切需求,积极培育发展绿色石化产业链重点项目。产业升级,平台先行。我县联合高校院所,构建起新型技术创新和产业创新平台。今年新建的高性能合成材料创新中心、大型石化装置检验检测技术研究重点实验室、新材料测试中心三大平台,如同三块强力磁石,吸引着各类创新资源向海岛集聚。高标准、高能级的新材料中试基地,累计引进中试项目12个,成功入选全国首批重点培育中试平台名单。
平台搭好了,人才随之而来。依托科创平台推动区域人才流动共享,我县跨区域引进高校院所合作共享人才236名,其中省部级及以上层次人才8名,博士学历23名。通过“人才带团队、赛会引团队、平台聚团队”模式,新引进创新团队项目5个,在谈团队项目9个,形成了“引进一个团队、培育一个项目、带动一个产业”的链式效应。为了让人才留得住、用得好,岱山新材料研究院配备了一对一企业服务专员,推出“特色化人才服务菜单”,从住房、子女入学到项目申报,提供闭环式服务。
有了平台和人才,如何让成果顺利转化?我县创造性构建“智库+保险+基金”三位一体保障机制,专为破解“转化难”量身定制。其中,由高校技术专家与产业专家联合组成的“智囊团”,对每个中试项目进行全方位评审,确保项目质量。推出保贷一体补偿机制,联合人保财险设立“中试转化险”等专项产品,解决中试风险的后顾之忧,目前2个项目成功投保,涉及保额1320万元。另外,中试保单还能质押贷款,已为项目提供信贷支持500万元;设立首期5亿元规模的科创股份投资基金,撬动省市基金联动投资,目前,已投资3个项目,金额超1亿元。
搭建科技创新平台、平台吸附人才、优化人才生态、促成科技成果转化……当越来越多的创新人才选择海岛、落户岱山,当越来越多的科研成果从样品变成产品、继而转化为新质生产力,海岛岱山的科技创新和产业创新深度融合之路,越走越有力、越走越宽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