岱山附近海域,存在过一条距今1000年以上的古航道。这条航道,担负着传承中国、日本、高丽之间早期文化、经济交流的重任。唐宋时中国至日本、高丽的海上丝绸之路,就是以此为主轴,写下了辉煌的篇章——
一 神秘的江南之路
探寻唐宋海上丝绸之路中国(宁波)和日本、高丽等国之间的海上航道,在两宋之后,一般认为以宁波为起始港,从镇海出发,驶经普陀区沈家门、普陀山后,横渡东海抵达日本。这在诸多史籍记载中能够证明。特别是《宣和奉使高丽图经》,详细记载了1123年徐兢出使高丽国的所见所闻,对这条航道有着详细而准确的描述。
这条航道是不是历来如此的呢?如果我们追溯海上丝绸之路(宁波起讫)的起始、发展和繁荣的整个时期,会发现南宋以后由镇海至普陀横断东海的航道比较清晰,但北宋、五代乃至更早以前的史籍中,则出现了许多令人无法解释的记载。根据这些记载深入分析,结果表明,在宁波和高丽、日本之间,还存在着另外一条古航道,它在北宋之前被中、日、高丽的民间或官方往来所广泛采用。这条航道,起始的两点在宁波和日本(高丽),岱山和嵊泗的一些岛屿(古属岱山),则可能是其中非常重要的中间站。
研究中日关系史的著名学者王勇教授,在《中国江南,寻找日本文化的源流》一书中说,“东南与日本之间,自古有一条海上通途,两地人来物往,促进了种族交往和文化交流”,他还写道,“甚至认为一条神秘的江南之路,可能是从古会稽、句章(今鄞县)一带启航,途经古称蓬莱仙岛的东霍山、岱山、嵊泗,沿舟山群岛北部折向东北”。
但是,“北宋与高丽两国之间的交通往来,主要经由海途,海上交通之盛,远非昔比。但有关海上航路,从无完整的记录。”[1]与日本国的交往,虽然能够找到一些零碎的航道资料,然而完整而具体的记录,也是少之又少。从史籍中只言片段的记载来推测,岱山在宋朝时的繁荣或许是无法想像的,而记载这段历史的本地史籍,很可能随着明朝300年海禁和清朝时的再度海禁而亡轶,1000年前的岱山历史,究竟是什么模样,也从此成为一个可望而不可解的谜。
这条“神秘的江南之路”,是解开唐宋时岱山历史之谜的一把钥匙。
对岱山而言,这条被称作“神秘的江南之路”的古航道,包含着两个时期:唐五代之前和唐五代至北宋(南宋以后,航道以普陀山为中间站已相对明确)。
首先需要认识的是,隋唐甚至更远的秦汉时期,舟山群岛已经不是不为人所知的荒芜态岛屿了。
早在2500年前的春秋战国时期,东海上就曾存在过一支重要的海上军事力量——外越。外越之名,在研究吴越历史的《越绝书》中有记载。根据零星资料,我们可以推断东海外越分布在舟山群岛,与越国关系密切,并且在吴越争霸时,外越是帮助越国而与吴国敌对的。秦始皇征服大越后,外越被他视为一种潜在的威胁,配置专门力量,“以备东海外越”。[2]
更远点说,在河姆渡遗址中发现距今约7000年的有段石锛(用于制造独木舟的专门工具)、木桨,和遗址中大量深海的鲸鱼、鲨鱼等遗骸,表明古人已经有能力从深海中捕获大鱼并用船进行运输了,它比我国早最古书之一《竹书纪年》记载夏朝的统治者“东狩于海,获大鱼”还要早几千年。带有鲜明河姆渡文化特征的石锛、木桨等物,在晚于河姆渡文化的浙江沿海、舟山群岛、台湾乃至遥远的太平洋岛屿均有发现,“专家们认为这是河姆渡文化通过赤道逆流的漂航向海外扩散的物证”。[3]“1976年在舟山群岛的定海白泉镇十字路……以及岱山县的大衢岛等新石器遗址,均出土大量具有河姆渡文化特征的印纹陶和有段石锛等物……这一发现说明河姆渡的先民在五千多年前,就已使用原始的舟楫成功地登上了舟山群岛……这是极为重要的一步,因为它标志着我国古代航海活动的起源。”[4]
公元前1042—公元前1020年的西周周成王时,浙江东部就存在着一条通往江苏或山东的海上交通通道,《周书》记:“周成王时,於越献舟”;[5]在这一时期,还出现了“倭人贡鬯草”、“倭人贡畅”[6]的记载,证明中日之间的海上交通,足可远溯于此。
《史记》等正史及一些地方志的记载,更加明确地告诉人们,舟山早在距今约2500年前的春秋战国时期,就已经进入统治者视野,非不毛之地了。
如公元前505年,吴王阖闾亲率精锐,在东洲沙上驻扎一个月,以拒夷人侵犯[7]。东洲沙,据舟山学者考证,为今嵊泗洋山海域;而夷人,很可能是当时助越抗吴的东海外越人;
再如公元前473年,越王勾践攻破吴城,欲将吴王夫差流放至外越甬东(舟山),“予百家居之”[8]。
自秦至唐五代前的记载更多,如六朝时舟山已属鄮县,唐时岱山已有蓬莱乡建制等等,无须一一赘述。
舟山在历史上的定位和先民的航海能力,为“神秘的江南之路”能够存在赋予了厚重的历史背景,也铺开了唐宋海上丝路及岱山之所以“宋时称极盛”的绚丽画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