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岱山“宋时称极盛”管窥
浙江的不少志书有这样的记载:“岱山宋时称盛”,民国汤浚所著《岱山镇志》更载“岱山宋时极盛,户只三千”。但是,盛或极盛至如何程度,却又都不见其踪。——这也成为一个令后人苦思而不得其解的谜。
倒是南宋重要哲学家黄震,在为岱山书院作记时,留下了颇具玩味的一句话:“岱山尤远,在鲸波浩渺间,去三韩几一杭而近”[22],三韩,即古代朝鲜半岛,这说明在他的认识中,岱山和“三韩”的关系是很密切的。他还写道,岱山人善读书,学而优则仕的“踵相接”。——偶尔出一两个人才,对于像黄震这样的大学问家而言,似乎用不着这么客气;接二连三不断地出现,才配得上“踵相接”。岱山之盛,可望此一斑。
宋宁宗皇帝近百字的《敕庆元府昌国县岱山镇英感庙神》中,提及岱山时说“岱山固非寻常岛屿也”,作为皇帝,在提及东海小岛的英感庙时,如果名不符实,也似乎客气得过了头。但是“不寻常”在哪里,还是找不到注脚。
从现有的历史记载来看,所谓的岱山“宋时称极盛”,主要有五个方面:
一是盐盛。岱山盐场设于宋端拱年间,另有高南亭盐场。岱山的产盐量比定海晓峰盐场的高,盐质属上乘,据《乾道四明图经》载,盐场还专设了监盐和押袋员;
二是文化盛。公元1273年即建有岱山书院,史载当时学而优则仕的人“踵相接”,当时人才辈出,文物灿耀一时;
三是渔业盛。民国岱山人汤浚在撰写《岱山镇志》时写道:“岱山渔业不知起于何时,无可考证,大约宋元时已有之,查大德昌国州志已有渔盐之名,知元时渔业已渐发达”。他将岱山渔业发达期,模糊地定位于元时,是值得商榷的。《宝庆四明志》明确记载:“石首鱼……三四月业海人每以潮汛竟往采之,曰洋山鱼。舟人连七郡,出洋取之者多至百万艘。”
石首鱼,即大黄鱼。可见早在公元1225年前后,大黄鱼的渔场已移至洋山(宋元时洋山属岱山)洋面,沿海七郡的渔民在汛期竞帆前往,岱山本岛、衢山和洋山一潮之隔,渔业链不可能不幅射至此。当然,“多至百万艘”,渔船是实有此数,还是一种夸张的说法,就不得而知了。
四是香火盛。即便是经过了明朝的300年海禁和清朝的两度海禁,岱山能保存至今、历史悠久的寺庙还是多得令人咋舌。下面是《岱山镇志》所载的寺庙(仅限今岱山境内):
超果寺:建于五代时期后晋天福二年(937年)。
祖印院:旧名蓬莱院,初创于五代后晋天福五年(公元940年)。南宋时迁至今定海,与普陀山接待院合而为一。
资福寺:在桥头岭下,五代时后晋天福八年(943年)癸卯建。
镇英庙:在枫树墩鲤鱼墩上,宋端拱二年(989年)建。
普明院:北宋大中祥符年间(1008—1016)建。今址无考。
东岳宫:在司基蜘蛛墩上,为岱山合境之主庙,乡民凡有大事,必至是宫开议……宋宣和间道者徐净超募建。宣和年间,即公元1119-1125年。
在《乾道四明志》中,还载有两座庙宇:
保安院,汉乾祐二年建。
华云寺,旧名香兰,周显德七年建。
两座庙宇都是五代十国时建,距今均已千年以上,可惜都已经找不到了。
另外还有一座年代更为久远的庙,记载在清末在衢山出土的《大唐故程夫人墓志铭并序》上:墓东南三里有陈将军灵庙。史籍记载位于岱山的陈将军庙在衢山也另有庙,如果是碑记中的“陈将军庙”,那么此庙的年代当在公元838年之前。因为大唐程夫人墓是建于这一年。
综上,在今岱山境内,见诸于记载的建于公元1000年前后的寺庙多达9座。清光绪年间统计岱山盐板时,以岱山的19庙为计(民国汤浚撰《岱山镇志》时称“实有23庙”),可以想像宋时“户只三千”的岱山,香火已经盛到了什么程度。
五是海防盛。宋时,岱山不仅有盐官,更有海防制置,设有巡检(宋熙宁6年即公元1073年舟山置昌国县后移至岱山)、兵寨(驻兵100余名)。《乾道四明图经》载:然虏舟从海道北来抛大洋,至洋山、三孤、宜山、岱山、烈港、岑江直至定海县(今镇海),此海道一也,也系浙东路。
为了扼守海上要冲,防寇侵犯,朝廷还从镇海招宝山起经岱山直至嵊泗壁下,连设12铺海上烽燧,还“宜分上中下三屯,将台温明越四郡民船,屯泊于岱山岑东三姑山烈港四处”[23]。
宋《乾道四明图经》在“岱山巡检”条目中这样记道:“仍兼监岱山盐场,主管烟火公事,巡捉私茶盐香等,后别置监盐巡检止守本职。”从这条记录中可以看出,公元1073年左右的岱山,地下贸易十分活跃,以至于要专门分离出监盐巡检,原巡检则专务于“主管烟火公事、巡捉私茶香等”。
需要特别注意的是,岱山早在宋时就已设镇。镇的设置始于南北朝时期。但在宋代以前,它一直以军事而非经济发展而设置。北宋后,镇的性质开始发生根本性的变化,逐渐向农村经济中心地演变。在两浙地区,大体到北宋中期,镇作为农村经济中心地的意义已基本确立。当时,宁波共有5镇,岱山镇赫然名列其中——宋时称盛的岱山,终于从这里可以约略窥见经济之盛了。
[1] 《古代交通地理丛考》 (王文楚)
[2] 《浙江通史·秦朝统一越国故地·秦备东海外越》
[5] 《艺文类聚》 (初唐·欧阳询、裴矩、陈叔达等编纂)
[9] 《古代“海上丝绸之路”的著名海港——广州、泉州、明州之研究》 (林士民、李军、徐建成著)
[11] 《宋代明州海外贸易发展对政治和社会生活的影响》(宁波大学 朱爱武)
[19] 《参天台五台山记·卷一》:同乘唐船人:赖缘供奉、快宗供奉、圣秀、惟观、心贤、善久、沙弥长明。
[21] 参见《宝庆四明志》、《宋代两浙路的市镇与农村市场》(陈国灿):其他四镇为小溪镇(今鄞州区鄞江镇,古代宁波的州府所在地)、公塘镇、鲒埼镇、澥浦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