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徐福其人及求仙事
徐福,秦方士,《岱山镇志》及《定海县志》等载为“盱眙人”,也说是山东黄县或瑯琊人、江苏连云港赣榆县人。史书记载,秦始皇三次东巡都到过山东沿海的黄县、琅琊一带。
盱眙,在洪泽湖南岸,春秋时属古徐国,现泗洪县的半坡乡,相传即徐国古都遗址,因城大半没入洪泽湖,少半犹存,故称“半城”,此处离盱眙县城不过百里。公元前512年,吴国灭徐国,徐偃王为避免战乱祸及更多百姓,携徐国百姓出走,之后,徐姓子孙散迁到山东、江苏、浙江一带,徐偃王最后到达古称甬东的舟山隐居。
公元前219年,秦始皇东巡。至渤海、登芝罘山,下驾瑯琊。徐福在瑯琊台上求见秦始皇,遥指海上漂渺之处,说海上有神山仙岛,岛上长着长生不老之药。秦始皇信以为真,就命徐福等方士率领三千童男童女及百作工匠,带了粮食工具等入海求神山仙药。从此开启了长达九年的海上求仙活动,直至公元前210年,秦始皇最后一次东巡,回驾死于沙丘为止,而徐福求仙也一去不返。据史书记载,秦始皇统一中国后的统治过程中,大多数的重大历史事件,如蒙恬抗击匈奴、修长城、始皇的五次巡游,筑阿房宫,焚书坑儒等,都与方士为秦始皇求仙药事有关,求仙活动贯穿于秦始皇统一中国后统治的始终,徐福也因求仙而名留史册。蓬莱、方丈、瀛洲也就成了神奇缥缈的“仙岛”。
二、历史留给后人一段千古之谜
徐福求仙之事,最早见于司马迁的《史记》。《史记·秦始皇本记》里有三处记载,《史记·淮南衡山列传》和《封禅书》中也记载了此事。如《史记·秦始皇本记》:“……,既已,齐人徐市(福)等上书,言海中有三神山,名曰蓬莱、方丈、瀛洲,仙人居之。请得斋戒,与童男女求之。于是遣徐市发童男女数千人,入海求仙人。”《史记·淮南衡山列传》:“王坐东宫,召伍被与谋……被曰:……又使徐福入海求异物,……秦始皇大悦,遣振男女三千人,资之五谷种种百工而行,徐福得平源广泽,止,王不来。”与司马迁同时代的东方朔在《海内十洲记》中也有类似记载:祖洲近在东海中,地方五百里,去西岸七万里,上有不死之草,……服之令人长生。秦皇慨然言曰:‘可采得否?’乃使使者徐福发童男童女五百人,率摄楼船等,入海巡祖洲,遂不还,福道士也,字君房。”
之后的《汉书》、《后汉书》、《三国志》等史书均有这一历史事件的记载,但内容都与《史记》记载大同小异。在这些信史中,给我们的只有两个信息,一是历史上确有徐福其人;二是确有下海求神山仙药这件事。至于徐福是哪儿人,生卒年如何,在什么地方启航,最后到达的“平原广泽”是什么地方?都没有交待清楚。正是因为《史记》对这一历史事件“语焉不祥”,于是就留给后人一个千古疑案。也正是因为有疑可释,有迷要揭,几千年来,后人对这一史事的研究乐此不疲。但是,这些研究成果的可信度都不大,大多带有臆测甚至神化的成份,更确切地说是一种传说。比如对徐福最终到达的目的地研究,《广异记·徐福传》记载:徐福,字君房,不知何许人也。秦始皇时,大宛中多枉死者横道,数有鸟衔草,覆死人面,皆登时话,有司奏闻始皇,始皇使使者赉此草,以问鬼谷先生,云是东海中祖洲上不死之草……因遣徐福及童男女各三千人乘楼船入海,寻祖洲不返,后不知所至。宋《太平御览·纻屿人》说:周泽泛海,落纻屿,上多纻,有三千余家。云是徐福童男女之后,风俗似吴人。这里的“祖洲”、“纻屿”都是不确定的地方。至于徐福最终到达的“平原广泽”,大多研究者认为是日本列岛。可是最早明确记载徐福最终到达日本的是十世纪的一本佛教书籍《义楚六帖》。书中有这样一段记载:“日本国亦名倭国,东海中,秦时徐福将五百童男、五百童女,止此国也。今人物一如长安。又东北千余里有山,名富士,亦名蓬莱,其山峻,三面是海,一朵上耸,顶有火烧。徐福到此,谓蓬莱。至今子孙皆曰秦氏。”
《义楚六帖》成书于公元955年的唐朝,距徐福求仙事发生的时间已有一千多年了。而且这则记载是义楚和尚在与他的日本僧友宽辅和尚交谈时听来的,也就是说是一千多年以后从日本传来的一则传说,其可信度是可想而知的了。
另外,由于徐福本人是方术之士,求仙采药事本身带有神秘色彩。因此,后人在研究徐福时,有意无意地把有血有肉的徐福一步步地推上了神坛。在西汉刘向撰写的《列仙传》,晋人葛洪写的《神仙传》,以及《广异记》,《仙传拾遗》等书中,都有对徐福神乎其神的记载。最为典型的要数《太平广记·神仙传》记载。文中说徐福乘楼船寻仙草到祖洲不返,后等沈义得道成仙,徐福乘白虎拉的车,司马生乘龙拉的车,薄延之乘白鹿拉的车来迎接沈义。唐开元中期,有士人患半身枯黑的怪病,御医都看不好,后来经人指点,到海上仙山找到了徐福,把这怪病给治好了。
总的来说:二千多年来,徐福求仙事作为历史研究,始终没有多大进展,但由于后人孜孜不倦的努力,徐福求仙事却形成了一种内涵极其丰富的文化,作为世界人民的一份宝贵的精神财富被流传、发扬、光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