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史志的记载
西汉东方朔的《海内十洲》记载:“蓬邱,蓬莱山是也,在东海之东北岸……因海水正里,所谓之溟海也。”舟山群岛海域自古称溟海,李白在其《郢门怀秋》一诗中,写他在公元726年由海路经舟山群岛赴天台山时,就写有“空谒苍梧帝,徒寻溟海仙”的诗句。明朝李东阳游舟山群岛后写有《题东溟一览》:“望尽东溟远树苍,老乌啼日上扶桑。”
《太平环宇记》:“东海山有野人,名为庚定子,旧说云:‘昔从徐福入海,逃避海滨,亡匿姓名,自号庚定子。’”这则记载见于“明州·鄮县”条,明州鄮县即现在的宁波北仑。
宋《乾道四明图径》:“蓬莱山,在县东北四百五十里,四面大洋,耆旧相传秦始皇遣方士徐福入海求神仙灵药尝至此。”四明即现在宁波。
《后汉书·东夷列传·倭传》:会稽海外有东鳀人,分为二十国。又有夷洲及亶洲,传言秦始皇遣方士徐福,将童男女数千人入海,求蓬莱神仙不得,徐福畏诛不敢还,遂至此洲,世世相承,有数万家。人民时至今会稽市。会稽东冶县人,有入海行遭风,流移至亶洲者。……
《方舆胜揽》:“蓬莱山在昌国州,徐福求仙之所在。”
这些史志中记载的“蓬莱山”、“溟海”、“亶洲”及“庚定子”、“东鳀人”等,从其地理位置看,显然是指舟山群岛及其居住民。而舟山群岛中,只有岱山古称蓬莱。
宋《宝庆昌国县志·叙山》:“东霍山在东北,环以大海,世传徐福至此山,……”元《大德昌国志》、明《天启舟山志》均有相同记载。东霍山就在岱山境内。
清光绪《定海厅志》:“徐福,盱眙人,尝为始皇侍直,因得请以童男女五百人入海求长生之药,相传为岱山云”,在清康熙《定海县志》、民国《岱山镇志》中都有相同记载。这些记载则有明确的地名所指。
(二)文人诗文中的表述
这方面的内容极其丰富。首先要提到的是陆士龙的《答车茂安书》,书中有这样一段文字:“昔秦始皇,至尊至贵。前临终南,退阿房离宫别馆,随意所居,沈伦泾渭,饮马昆仑。四方奇丽,天下珍玩,无所不有,犹以不如吴会也。乡东观沧海,遂御六军南巡狩,登稽岳,刻文石,身在鄮县三十余日。”那么秦始皇在鄮县,即现在的宁波穿山半岛这么僻远的地方一住就是三十天,做什么呢?是为了等徐福求仙的消息。而在此信中还一直强调说我“非徒浮言华艳而已,皆有实征也。”陆士龙即陆云,是晋朝著名文人,知识渊博。当时人都很信任他,车茂安是他的好友。那么为什么陆云在写给车茂安的书信中会说这么一段话呢?原来车茂安有个外甥,考入进士后,朝廷派他去会稽郡鄮县当县令,车茂安的姐姐和母亲认为那儿是天涯海角,不毛之地,就拉着他外甥不让来赴任。车茂安没有办法,就借他好友陆云的大名来说服他姐姐和母亲。陆云为了说鄮县好,在列举了优越的地理位置,丰富的物产后,就说连秦始皇到后都流连忘返,一住就是三十天,这地方能不好吗?这段文字以后一直被作为徐福东渡浙江启航说的一个佐证来引用。
另外,东晋时的葛洪、曾隐居在舟山,他在《枕中记》中说“蓬莱山,对东海之东北岸”。同时代的文人孙绰曾写有“登陆则四明、天台,入海则方丈、蓬莱。”诗赋名句工对的是浙江山海,与四明、天台名山相对的,应是舟山群岛。无独有偶,唐朝诗人李白,在其名诗《梦游天姥吟留别》中,也有如此的工对:“海客谈瀛洲,烟波浩渺信难求;越人语天姥,云霓明灭或可睹。”李白一生好游山水,喜欢神仙方术,在他的诗中以蓬莱求仙入题的还有《天台瞭望》、《书怀示息秀才》、《古风其三》等。据其在《赠王判官,时余归隐居庐山屏风叠》诗中自述,他曾泛舟东海,经海路去天台山礼佛,途径路线为:顺长江而出,首先经舟山群岛北部的古蓬莱(现在的嵊泗、岱山),后经舟山群岛南部。应当自大戢山,三塔山(洋山)、三姑山(大洋山)、桑子山、徐公岛横跨岱衢洋,再经东福山至天台。这在其《莹禅师房观山海图》一诗中有明确描述:“丹崖森在目,清昼疑卷幔。蓬壶来轩窗,瀛海入几案。烟涛争喷薄,岛屿相凌乱。……”
历来以蓬莱仙岛与徐福求仙为题材,且意指舟山群岛的诗文,数量非常可观,如唐,胡僧的《咏史诗》,陈陶的《蒲门戍观海作》;宋,无学祖元的《致祭诗》;明,宋濂的《日东曲》,黄遵宪的《达蓬纪游》;清,萧湘的《岱山竹技词(九)》,朱绪曾的《昌国典咏》,查禧的《岱山杂感(三)》,刘梦兰的《蒲门晓日》,黄体中的《观海》等。元朝文人吴莱,可以说是个徐福迷,他泛舟舟山群岛,作了大量的实地调查研究后,写了不少这类诗文。如《听客话蓬莱山紫覆洞》、《甬东山水古迹记》、《无题》等。这类诗文,数量可观,难以枚举。诗文并非是史,但应是现实生活的产物,数量众多,题材广泛的这些诗文,正折射出徐福文化在岱山的历史光彩。
(三)文物古迹中的载录
文物古迹中,对徐福文化内容的载录虽然不多,但有几件是很有说服力的。
一是“大唐故程夫人墓志铭”,其间有“夫人广平程氏……以其年口口月二十五日窆於明州鄮县蓬莱乡岣山(衢山)。”此碑为一砖碑,民国时在大衢黄坟基出土,民国《岱山镇志》有明确记载,编者汤浚先生还赋《唐碑歌》为证“蓬莱名乡昔已然,神仙缥缈何足论……”
二是超果寺,建于后晋天福二年,为舟山四大古寺之一,清乾隆四年(1793),怀远将军胡御珂曾撰岱山《兴建超果寺记》中,明确记载“岱山”古称蓬莱之乡,相传秦徐福寄迹于此,乃浙东之名岛也。
三是刑马石览。在岱东后沙洋,是隋朝将军陈梭伐琉球,途径岱山杀白马祭旗的地方,后岱山人为纪念陈棱将军,在枫树墩,大岙等地建有英感庙,南宋淳佑九年(1249),宋理宗在“英感庙封灵济候敕”中有“敕庆元府昌国县岱山镇英感庙神,朕闻海上神山,烟霞缥缈,为灵异所宅,昌国相望蓬莱,而岱山固非寻常岛屿也”。这是南宋朝皇帝在诏书中明确说岱山岛为海上神山蓬莱。
四是“海天一览亭”。清光绪年间,东沙角山嘴头建了一座凉亭,名为“海天一览”,亭中树有一碑,碑文中记录了徐福求仙途经岱山之事,亭柱上有一楹联:“停桡欲访徐方士,隔水相招梅子真。”徐方士是指徐福,梅子真是指在隔水相望的普陀修练的梅福道士。此亭据说是由当年跟随徐福来岱山的童男女的后代,一个朱姓的富家寡妇为纪念先辈的这一业绩从大陆专程来岱捐资建造的。可惜亭子在上世纪七十年代被拆,但亭子的照片及亭中的楹联文字尚被保存。
(四)民间传说
鲜活的民间传说是民间地域文化得以保存的重要方面。在岱山,关于蓬莱仙岛与徐福求仙方面的传说,至今还有不少在流传。如《紫霞洞的传说》,说这洞在江南山上,上洞口在陆地,下洞口在海边,潮涨时下洞口被没,潮落时洞口深不可测。是当年徐福采药避风躲雨的地方。《铁拐李说蓬莱》讲的是铁拐李与吕洞宾在蓬莱山下棋时,讲岱山为什么叫蓬莱的故事。《黄鱼的故事》是讲秦始皇东巡时,吃到鲜美可口的大黄鱼,赞不绝口,临回时嘱属下带上一些。因天气炎热,路途遥远,抱盐的黄鱼发臭了。秦始皇到沙丘时暴毙,赵高为隐瞒此事,用臭黄鱼的气味来掩盖尸体的腐臭,瞒过了众臣。《棕缉老龙》则说徐福一行为避风暴把一条棕缉砍断,结果留在蓬莱岛上的半条棕缉变成了一条老龙,守护着岛民的安宁,还有《孝子采风藤》、《插地香与放水灯》等。这些传说内容生动丰富,充分反映了徐福文化在岱山民间扎下的深深根基。
徐福文化是千百年来积淀而成的一种文化,是我们的祖先留下来的一笔宝贵财富。我们理应倍加珍惜,进行发掘整理,发扬光大,为当代的经济建设、文化建设服务,为旅游文化增添更多的内涵。